English

大跨越的基石

——海信集团的人才科技观
2000-08-14 来源:光明日报 本报记者 凌翔 我有话说

30年前,海信集团初创时,还是个仅有几十名职工、小作坊式的无线电厂;八十年代,在国内近百家电视机厂混战一团的“战国时期”,他只是坐在后排交椅上的“小弟弟”。然而,进入九十年代,在全国近百家电视机厂纷纷“下马”,特别是北方地区的数十家电视机厂几乎“全军覆没”的情况下,海信这家国有企业的发展却如同长了翅膀:自1992年至今,海信集团净资产由8900万元增至20.3亿元,年销售收入由4亿元增至107亿元,年利润由1000万元增至2.8亿元,主产品之一的彩电年销量由38万台增至200万台;主要经济指标7年中增长了25倍;企业也从只能生产电视机单一产品,发展成为横跨家电、信息等7大领域,品种多达380余个的大型现代集团。

近几年来,全国不少专家学者为研究国企改革这个大课题,曾走进海信。不久前,一位资深的经济学家在对海信深入调查研究之后,称:人才战略和技术创新是海信集团实现大步跨越的基石,这是一种值得企业界重视和借鉴的“现象”。

基石一:将人才当作企业的第一资源

在海信,什么人的收入最高?去年,青岛市有关部门曾作了一个统计:1999年海信集团内部年收入高于集团董事长周厚健实行年薪制前的收入的竟多达1000余人,而且几乎是清一色的年轻科技人员!这一现象的出现。正是缘自他们10年前开始实施的人才战略——将人才当作企业的第一资源。

也许每个人都清楚,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自进入九十年代开始,全国诸多的行业,特别是家电行业产品市场竞争几乎达到“白热化”阶段。在决定产品竞争的五要素中,有的企业首选了服务,有的企业首选了广告,有的企业首选了价格……而人才,这一要素,则成为海信集团的首选!

请看——

从1992年开始,海信通过人才市场和全国一些重点大学,每年都招收200至300名大学及大学以上学历的各级专业技术人才,到目前为止,海信已拥有42名博士、300名硕士、2000多名本科生。不久前,北京一位知名学者在得知这一情况后,称:像海信这样储备人才,在国内企业界实属罕见!

海信不仅倾力吸纳、招聘人才,还采取多种措施,构筑全方位、多层次的人才培训体系。他们每年用于教育培训的经费多达1000万元。他们建立了海信学院,包括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合作博士点、海信硕士班等教育机构。学院定期组织高级经理研修班、营销人员培训班、后备干部培训班和各类职工培训班。去年8月,海信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共同培训的19名工程硕士研究生,顺利地通过论文答辩,并取得硕士学位。另外,他们每年还派出100人至200人到国外学习……。

据有关人士介绍,近10年来,自愿到海信大旗下工作的博士、硕士竟没有一个人“跳槽”。这在当今社会,不能不说是一种有趣的现象。

海信实施人才战略,推行的是“求人、用人、育人、晋人、留人”政策。

为吸引高层次的专业人才加盟海信,他们打破了国有企业的许许多多框框,规定凡到海信工作的博士、博士后,都享受10—20万元的“入门”年薪,提供三室一厅的住房,并配有空调、计算机、电话等,同时解决家属工作和子女就学入托问题。目前,在海信,有技术职称的技术人员的平均收入,是集团全体职工平均收入的3倍以上。

高薪和住房等条件固然是引人、留人的有效办法,然而,更多的人才则是以个人价值、个人事业的目标得到充分展示和实现为最终要求。鉴于此,海信在内部又制订了课题招标制、项目承包制和导师制、个人技术入股等政策,其中个人技术入股比例可达10%至25%,并允许每年有30%左右的科研项目“失败”。当然,还有另外一项制度,即每年也有10%的科技人员被“淘汰”。

灵活、刺激的人才机制,吸引了许多有才华、有抱负的年轻志士投身海信旗下,并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毕业于美国密执根大学电子工程系的张建平博士,到海信后积极参与海信高清晰度电视(即HDTV)的开发和研制,负责数字设备发射、接收的研究。去年10月,他和同事们研制成功的海信数字高清晰度电视接收机及其高分辨率显示器,作为国家指定厂家参加了建国50周年大庆HDTV现场直播的接收工作,获得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好评。

清华大学毕业的一位博士,曾在国际上发表和出版了20多篇(部)论文和专著,并拥有10多项专利。加盟海信之后,他用自己的知识为海信空调解决了“强制交换”的技术难题,大大提高了海信空调的制冷制热效率。

逆工程设计开发系统,是1999年国家经贸委重点技术创新项目,海信集团组织几位博士研究生牵头,于今年上半年研制成功,填补了国内空白。由于该技术打破了国外技术垄断,每年可以为国家节约外汇近亿元。

海信重视人才,但绝不唯学历使用人才。毕业于青岛广播电视大学电子专业的于晓波,是海信技术中心破格提拔的高级工程师,他先后主持开发了20多个品种,从17英寸电视到34英寸大背投电视,包括主持开发当今世界最为流行的环保纯平彩电。他能从一名普通工人到技术骨干,用他自己的话说:“是海信给了我学习和施展才华的机会。”

基石二:抢占高新技术制高点

在海信集团的厂区,有一座看上去极为普通的办公楼,这就是被称为海信产业“孵化器”的技术中心。这个国家级的技术中心,平均每两天半就“孵化”出一项成果,其中约有三分之一的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近5年间,这个技术中心还先后“孵化”出8家公司,为海信赚取了巨额利润……

是的,如同对“人才”情有独钟一样,海信对技术创新也有自己的独特见解和行动。海信的决策者们九十年代初期便提出:“技术是企业生存的根,创新是企业发展的魂。”也正是鉴于这种认识,海信才走出一条靠抢占高新技术制高点发展的路。

从1993年至今,海信投放科技开发的资金已高达15亿元,而同期用于基本建设的投资却只有8000万元。经济学家胡鞍钢在海信考察后,称:从海信对技术的投入力度和知识的贡献率来看,海信已在同行业中率先进入知识驱动阶段。

有人将海信技术中心称之为海信“硅谷”,这个技术中心,拥有博士、博士后40余人;硕士近300人,汇集了数字技术、软件开发、多媒体控制学等多方面的专家高手。拥有12个研究所和3个开发分中心,以及消声实验室、盐雾实验室、电磁兼容实验室、整机检测实验室。近10年来,海信每涉足一个新的领域,首先是在技术中心成立研究所,进行该领域的技术研究与开发,进行人才储备,待技术人才成熟后,再裂变为公司,这种孵化模式使海信的研究成果能在最短的时间内转化为商品。

1996年海信在全国家电行业率先涉足PC产业。其实,新成立的海信计算机公司,前身是海信技术中心的计算机研究所,进行这方面的研究已有几年时间,且储备了不少人才。他们抓住486机向奔腾机跃进的入市契机,发展成为国内PC业第五大厂家。

海信1997年成立的空调公司,也是我国彩电业第一个涉足白色家电的成功者。他们早在1992年就成立了空调技术研究所,随时跟踪国际先进技术的动态变化并加强技术研究,在瞅准了代表世界先进水平的变频空调在国内市场还是一片空白后,他们决定从日本三洋公司引进当时世界领先的空调变频技术,由于他们技术力量储备强,在短时间内消化吸收了变频空调技术,并在最关键的数控技术上实现了自主创新,所以在1997年4月,他们的变频空调刚一上市,便受到市场的青睐。目前,海信空调的市场排名已跃居第四。

1998年成立的海信软件股份有限公司的雏形是海信技术中心下属的软件研究所,该所成立之初只有5个人,技术中心为他们引进了13位博士,每位博士负责一项紧扣市场需求的开发项目。海信软件公司成立不久,就成功地推出了世纪堂系列教育软件,3个月就创造了1000多万元的效益;他们为上海宝钢集团设计的“铁水调度系统”软件,不仅受到宝钢集团的好评,还引起美钢联的关注,希望通过技术引进的方式把这套技术输出到“美钢联”。现在,海信软件公司的主营业务为商业POS和系统集成软件的开发,今年上半年,海信商业POS的销售额同比增长60%,系统集成软件方面的定单已签到今年年底。

目前,海信正用同样的模式将移动通讯技术研究所进入孵化阶段,海信数字移动通讯公司呼之欲出,这将是海信技术孵化产业的又一次成功运作。

在海信采访,记者深深感到,人才和科技创新,已成为海信实现大跨越的支撑点。靠人才和科技创新,他们将一个小作坊式的国有企业,演变为家喻户晓的家电业“巨头”;靠人才和科技创新,他们“百年海信”的理想也一定能够实现。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